网站无障碍 | 适老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公开

关于印发《衢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0-12-23 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视力保护色: 字体:[ ]

衢职教改办〔2020〕9号


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各中职学校:

为加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推进“三教”改革,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给产业增值,为学校、教师、学生赋能。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衢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现印发实施。

一、《专业标准》是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基础性指导文件,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建设、管理和实施人才培养以及教育教学督导的基本依据。

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专业,必须严格执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及2019年增补》和《专业标准》,按照规定程序审批、备案。

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分为合格、示范性两个等级,由学校提出申请,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按照《专业建设标准》审核认定,并向社会公布中等职业学校所设专业的等级和基本条件。

四、达到示范性标准的专业,应积极创建代表衢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最高水平,与区域内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相适应,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强优专业。

五、各地各校要对照《专业标准》,对已经开设的专业尽快组织办学条件核查和等级认定。专业等级认定结果有效期为3年,满3年后重新认定公布。达不到合格标准规定条件的,限期1年内进行整改完善;整改不到位的,应予停办。

六、各地各校要认真落实市域统筹专业群发展定位,做好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提升专业建设内涵。


衢州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衢州市教育局代章)

2020年12月22日

附件

衢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标准(试行)

等级

项目

合      格

示   范  

6-1

专业

设置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服务学生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2.建立以专业骨干教师或专业领衔人、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等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调研,定期进行专业建设的相关论证活动。

3.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最新现行专业目录设置专业。通过人力资源需求分析,掌握专业职业领域的内涵与外延,确定专业范围,界定专业技能(专门化)方向。

4.通过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5.根据1+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或国家(或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分析职业认证要求,确定与本专业培养方向对接的1+X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证书。

6.专业分期建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专业建设符合学校发展整体规划。

7.有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专业特质的办学理念和教风学风等,学生职业素养得到培养。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服务学生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2.建立以专业骨干教师或专业领衔人、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等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调研,定期进行专业建设的相关论证活动。

3.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最新现行专业目录设置专业。通过人力资源需求分析,掌握专业职业领域的内涵与外延,确定专业范围,界定专业技能(专门化)方向。

4.通过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5.根据1+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或国家(或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分析职业认证要求,确定与本专业培养方向对接的1+X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证书。

6.根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省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及调研成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相应行业产业发展适时修订,审批程序严格规范。

7.专业建设分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在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本专业地位凸显。

8.有反映职业教育特征、专业特点和行业企业要求的、具有专业吸引力的专业环境及文化氛围。有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专业特质的办学理念、育人特色和教风学风等,具有强烈感染力和熏陶作用,学生职业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6-2

课程

建设

1.根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省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及调研成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审批程序规范。

2.有课程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规范执行国家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

3.有完善的教材选用制度,并严格执行。不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公共文化基础课程统一使用国规和省推荐教材,专业课程70%以上按要求使用国家规划和省推荐教材。

1.根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省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及调研成果,制定体现职教理念、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企业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体现选择性思想的课程体系,各专业课程标准均参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且经科学论证,切实可行。

2.开齐开足必修课程(核心课程),其教学课时数原则上不超过总学时数的50%。按需开设选修课程(自选课程),其教学时数原则上不低于总时数的50%。选修课程数量充足,并有课程标准;每周开设自由选修课不少于6节;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开设技能类选修课程。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见习、实训、实习(含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

3.有对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特色课程;原则上使用国家规划教材、省课改教材;有与课程教材相配套的课件、影像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种类齐全、数量充足、质量高,应用效果好。

6-3

师资

队伍

1.专业负责人具有本科学历和中级职称,具有相关专业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从事本专业教学3年以上,熟悉行业产业和本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主持过校级以上教改课题研究或参与市级以上课题研究。

2.专业专任教师不少于4人,其中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不少于2人。专业专任教师与本专业在籍学生之比不低于1∶36。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学历90%以上,获得与专业相关的高级工职业资格50%以上。

3.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任教,有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并有效实施。

4.教师为人师表,从严治教,能开展理实一体化和信息化教学。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和各种竞赛,立足教学岗位普遍开展校本教研和培训,每年30%以上专任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修。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每位专业教师平均每五年到企业对口实践不少于6个月。

5.教师人人参加市级技能统测,且成绩合格。

6.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教师能主动参加市级举行的本专业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

1.专业负责人具有本科学历,教师系列高级职称,从事本专业教学5年以上,具有与专业相关的技师职业资格或非教师系列中级技术职称执业资格,熟悉行业和本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经常性参加行业企业的相关活动。主持市级以上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或有2篇以上与专业相关的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2.专业专任教师不少于12人其中具有相关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不少于7人。专业专任教师与本专业在籍学生之比不低于1∶30。专任专业教师本科学历100%以上(特殊高技能实习指导教师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5%以上,高级职称30%以上,获得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80%以上,其中获得与专业相关的技师职业资格40%以上。

3.聘请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30%,且技师及相当水平的兼职教师占比不少于60%。有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并有效实施。

4.教师为人师表,从严治教,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强,胜任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堂和技能实训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具有熟练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5.制订校本教研工作方案,普遍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每年40%以上专任专业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和进修,年均师资培训经费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8%。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每位专业教师每五年到企业对口实践不少于6个月。

6.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证书持证率不低于90%;有出国(境)学习和研修经历的专任教师。

7.教师人人参加市级技能统测,总体成绩位居全市同一专业前列。

8.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在全市起到带头引领作用。教师主动参加市级举行的本专业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每二年内至少有教师获得市级二等奖或省级三等奖及以上奖项。

6-4

教学

设施

1.有基本满足教学规定的主要实验实训项目的教学设施设备。

2.工科、医科类专业实训设备总值100万元以上(生均不少于3000元),其他类专业50万元以上(生均不少于2500元)。实训项目开出率80%以上。

3.有不少于2个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有较为完善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4.生均专业印刷图书不少于2册,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报刊。

5.有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和录播教室。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数量每7人1台,教师用计算机每人1台。

6.初步建立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应用有一定的成效。

1.实训工位数与本专业学生数相匹配,主要设备与区域龙头企业设备的先进性相当;

2.工科类、医科类专业实训设备总值300万元以上(生均不少于8000元),其他类专业实训设备总值220万元以上(生均不少于6000元),实训项目开出率100%以上。

3.不少于5个、合作协议满2年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其中品牌或规上企业不少于3个。有健全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4.生均专业印刷图书6册以上,并有计划地逐年增加,每年新购专业图书生均0.5册以上、订阅专业期刊8种以上,图书流通率较高。

5.多媒体教室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要有录播教室。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数量每5人1台,教师用计算机每人1台。

6.数字化教学资源普遍进课程、进课堂,利用率高、成效显著。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和应用平台,积极研发和引进本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

6-5

教学

实施

1.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基本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教学进程安排有序,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教学资源配置合理,建有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

2.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3.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严格并有效实施。顶岗实习安排6个月左右,实行校企共同管理,企业指导技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对学生全程跟踪指导与管理。

4.围绕课程建设、项目开发及技术服务,组成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师工作团队。

1.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完善,质控体系健全,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考评、监督、反馈机制。

2.学教方式体现职教特色,推行多学期制、选课走班制、成长导师制等;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学分制。学教方式体现教学做合一的职教特色,更多使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3.产教融合育人,积极推进工学结合,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企业、学校的双主体作用,探索并建立校企一体化育人机制。

4.评价主体多元化,有第三方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评价内容多维化,突出实践能力考核;评价方式多样化,采用现场操作、成果演示等评价方式。

6-6

质量

效益

1.年招生30人以上。60%以上毕业生取得本专业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行业执业资格证书(个别特殊专业除外)。

2.开展校级技能大赛,本专业积极参加市级以上教育或行业部门组织的技能大赛等竞赛活动。

3.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各科成绩达到合格标准。

4.在省市两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本专业“面向人人”赛中成绩达到合格标准。

5.教师主动参与省市级举办的论文、课题、各类案例、教学成果奖等评选并取得良好成绩。

3.学生升学和就业率达90%以上,对口就业率80%以上。

4.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度8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80%以上。

5.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培训人数与在校生人数比例达1:1.

1.连续招生4年以上,年招生120人以上,在籍学生规模360人以上。毕业生100%取得本专业1+X证书或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含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15%以上获得2个证书。

2.开展校级技能大赛,本专业学生参赛率达到100%。本专业学生在市级教育或行业部门组织的技能大赛等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奖项。

3.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各科成绩或增量位列全市同一专业前茅。

4.在省市两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本专业“面向人人”赛中成绩或增量位列全市同一专业前茅。

5.教师主动参与省、市级举办的论文、课题、各类案例、教学成果奖等评选并取得优良成绩。

6.毕业生就业和升学质量高;就业起薪较高,就业满意度较高。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对口就业率达85%以上。本专业参加高职单独考试的本科率要在全市同一专业中名列前茅。

7.在校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度9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90%以上。

8.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社会培训人数与在校生人数比例达2:1。

备注:本标准中的“教学设施”等适用于大类通用专业,艺术、体育以及不适合大规模办学的特殊专业参照执行。

衢州市教育局办公室2020年12月22日印发

分享: